
什么是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之一,既是各個朝代和國家穩定的根源,也是各個國家所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平等的基觀點
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我們黨民族政策的基石。在中國,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經濟發展程度如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是否相同,社會地位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漢族和少數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沒有特權,任何民族的權利也沒有被限制。
各民族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都為社會發和歷史進步做出過自己獨特的貢獻。黨和國家把民族平等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載入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貫穿于其他各項法律法規之中,并采取切實措施保障各種平等權益的實現。
因此,中國各民族的平等權利是全面的、真實的、徹底的。各民族在享有各項平等權利的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包括對國家和社會義務、各民族之間相互的義務以及其他方面的義務。
民族團結基本內涵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上,長期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對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廢除了這一反動制度,開辟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新紀元。此外,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2、維護促進民族團結。維護、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從內容來看,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當然,就實質而言,民族團結是有特定內容的團結,主要是各民族中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團結。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的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
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關系,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祖國的現代化進程。
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我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維護和加強民族團結的要意義
民族團結是關系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是事關全局的大事,是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維護民族團結對于維護國家統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抵御境外敵對勢力滲透,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各民族共同利益,促進各民族繁榮進步,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新時期,維護民族團結成為考驗黨執政興國、駕馭復雜國際國內環境的重要課題,是檢驗各級領導干部處理涉及民族問題突發事件、維護穩定的能力和水平的過金石。
新型民族關系
新中國的成立,廢除了歷史上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制度,由此開創了中華民族關系的新紀元。今天,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中國已經確立并不斷發展,各民族正為祖國大家庭的繁榮富強而共同努力。
民族團結生命線
習近平總書記3月10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深化創建活動,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闡明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處理民族問題的大致方針,為我們做好新形式下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道路。
